12月3日,国内沿海地区首例9米大直径削竹式管柱式基础灌注完成,中国铁建大桥局承建双屿门通航孔桥施工取得新进展。
媒体聚焦
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
新华网报道
工人日报客户端报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总站报道
全国首创 绘制绿色工程新方案
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项目二期工程双屿门通航孔桥为世界最大跨度单跨吊钢箱梁悬索桥,大桥的东引桥位于六横岛火烧山咀位置,该位置地形临海陡峭,作业面紧邻海岸生态红线。
大直径削竹式管柱式基础浇筑动画演示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八八战略”,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公路。项目部与设计单位积极沟通,提出“少开挖”的设计理念,摒弃传统“群桩基础”结构,首次在国内沿海地区设计应用长度8至24米不等的9米大直径削竹式管柱式基础结构,用挖机、水磨钻等机械开挖取代以往的钻机施工,没有泥浆排放,取出的石渣二次利用于线内回填。该方案不仅有利于机械化施工,提高桥梁基础施工效率,减少经济投入,同时,避开生态红线,维护优质生态环境,实现“绿色交通”目标。
精工筑造 打造品质工程新工艺
双屿门东引桥全部11根9米直径管柱式基础预计在2024年3月完成浇筑任务。首次浇筑的5号管柱式基础设计长度10米,混凝土方量为635立方米,根据管柱式基础钢筋结构形式和墩身预埋要求,分两次进行浇筑。针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邻近生态红线的施工环境,项目采取放坡开挖的工艺方法。
管柱式基础钢筋网片
在支护施工中,采用尽量减少开挖量、降低对周边影响的削竹式支护方式,强风化段采用H型钢与拼装波纹板进行支护,中风化段采用锚杆和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进行支护;在钢筋安装环节,采用工厂预制与网片状部品化吊装工艺,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还保证了钢筋安装的准确性和质量。项目技术团队还编制了验收标准,对施工过程和成品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测,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这一标准填补了国内大直径管柱式基础的技术空白,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参考。
科技攻关 赋能桥梁建设新支撑
由于管柱式基础深度深、截面大,超过常规大体积混凝土,常规水泵冷却水循环易造成“蜂窝煤”结构,不利于永久结构受力。为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抗渗和控裂标准,打造优质标杆工程。项目研究了温控防裂边界条件,针对性地计算了各种情况下的温度变化和应力分布。
浇筑现场
根据此次施工环境要求,采用无冷却水管方案和智能温控系统,通过控制混凝土原材、精确调整配合比、控制入模温度等一系列措施,进行温控防裂,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通过立项研究,项目总结形成了大直径管柱式基础开挖及支护施工技术成果,与大桥主塔基础施工共同研究,形成一套“强台风沿海岛屿环境跨海桥梁基础施工关键技术”,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正在建设的双屿门通航孔桥
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建成后,将促进实施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级新区建设,进一步改善舟山南翼群岛的对外交通条件,对优化舟山群岛新区的空间布局,打造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实现六横岛、佛渡岛、梅山岛三岛港区、产业等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